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 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杨慧林教授做客外国语学院“博约论坛”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22日 15:07    作者:申小宇    点击:[]

821日下午,外国语学院“九十周年院庆系列活动”——线上学术报告顺利举办。中国人民大学杨慧林教授应邀做客学院“博约论坛”,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平台作了题为“中国思想何以进入西方的概念系统”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肖霞教授主持,来自外国语学院和其他高校的190余名师生共同参与聆听。

讲座伊始,杨慧林谈论了古希腊神话的墨提斯、阿布正雄的佛耶对话、传统与中国现代学术、从“普遍性的哲学承诺”到“分享性”的“工具性概念”和传统的“重释”及其“对话能力”五点缘起。他表示,西方学者对中国典籍的翻译是借助西方的概念工具为中国思想“命名”,这正是中国想进入西方概念系统的一大背景。其中,杨慧林提到了钱钟书、钱穆等许多学者的观点,以此表明中国现代学术本身就是思想碰撞和文化交流的产物,而弘扬传统恰恰是要转化自己的传统,阐释多元的世界。他强调当我们意识到文化的“输入”远大于“输出”时,其问题可能同时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如何向西方介绍中国,另一方面是如何把中国的“西学”做成西方的“汉学”,让“西学东渐”回馈西方,从而中国思想才能进入西方的概念系统。随后,杨慧林以 reciprocity (对等互惠)与“恕”、Chinese mode与“中国模式”、Beziehung与“东西相反而不可相无”、ambivalence 与“正反相合”以及“韬光养晦”与西方学者对《道德经》的理解五个例子具体阐释了中西思想的异同之处,以探究中国语境中的西学和西方语境中的汉学如何相互回馈。最后,杨慧林指出,“将相反转化为想成”这一工作还未真正开始。

本次讲座条理清晰,内容详实,杨慧林从多个角度、多种例证对中西思想关联性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诠释与分析,这对日后如何进行深层“西学”研究,如何探寻中西思想的“共同价值”以及如何审视翻译的作用都极具启发意义。

e6aa8b651e687cf2676bcc0972069db

/图 申小宇

 

上一条:华东师范大学朱国华教授做客外国语学院“文渊论坛” 下一条:北京外国语大学李雪涛教授做客外国语学院“洪楼译坛”

关闭

Copyright © 2018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handong University.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网站管理]  [办公信息登录]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洪家楼5号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邮编:250100  电话:+86-531-88377017  传真:8837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