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01年11月25日,光绪皇帝批准了山东巡抚袁世凯的兴办山东省城官立大学堂上奏,山东大学堂正式诞生。
山东大学堂首批录取学生80名,印制了中学与西学教材。课程设置中包含了英、德、法三个语种的外语课程,后又开设了东文(日文)课程。
1904年,山东大学堂因学制(癸卯学制)改革,改称山东高等学堂。1911年改称山东高等学校,1914年停办。14年中,共培养毕业生770人,选送去欧美和日本留学的131人。
停办后,部分师生转入山东公立法政、工业、农业、商业、矿业、医学专门学校。六个专门学校课程均设有外国语课程,为当时培养所需的外语人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26年,六所专门学校再行合并,组建成为省立山东大学。学校设文、法、工、农、医五个学院(当时称科),共有十三个系(称分科)。其中文科、法科均开设外国语课程,设置为:英文、德文、日文、法文等课程。英文所开设的课程还有英文学、英文法、英读本、英作文等课程。
1928年,五·三惨案后,日本占领济南,省立山东大学停办。
二
私立青岛大学于1924年8月正式成立。先设立工科、商科。工商两科所开的课程除专业课外,商预科开设的外语课程为:商业英文、日文、中西打字;工预科开设的外语课程为:英文、德文。后于1925年增设了土木工程科、铁路管理科、采矿工程学科、机械学科、电机学科等。各学科都要学习英文、第二外国文。
三
1928年,省立山东大学停办后,国民政府决定在省立山东大学基础上筹建国立山东大学。教育家蔡元培建议,将国立山东大学迁至青岛筹建,把省立山东大学与私立青岛大学合并,组建国立青岛大学。1930年9月20日,国立青岛大学举行开学典礼。1932年,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国立山大师生以各种形式投笔从戎,献身抗战。1938年初,国立山东大学被迫内迁,先到安徽安庆,经武昌最终到达四川万县复课。3月,教育部下令“国立山东大学暂行停办”,师生大部分转入国立中央大学、武汉大学等。
国立山东大学建立之时设有文理学院(下设中文系、外文系、数理学系、化学系、生物系)、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农学院(设于济南)。
梁实秋教授最先担任外国文学系系主任兼图书馆长,任职四年,于1934年辞职,由洪深教授继任,两年后洪深教授辞职他就,系主任换凌达杨教授(凌达杨教授曾在私立青岛大学任外文教师)。
外国文学系除了本系课程外,尚须为全校开设公共英文及第二外国语——法、德、日三国语言,课程较为繁重,所以聘请教师也较多。据不完全统计,该系曾先后聘请教授13人(梁实秋、谭葆慎、赵少侯、郭斌和、陈逵、孙大雨、戴丽琳、李茂祥、洪深、葛其婉、凌达杨、叶麐、罗文柏),讲师14人(李方琛、薛彩凤、费鉴照、袁振英、周名洗、郑成坤、王国华、水天同、周学普、饶余威、张国桢、王苏冰心、钱端义、吕宝东),助教2人;并先后聘请兼任教授、讲师19人。
外国文学系只设英国文学专业。必修课程有13门,包括古犹太文学、希腊神话、美散文选读、英散文选读、英国文学史、英诗选读、戏剧选读、英国散文选读、小说选读、莎士比亚、西洋文学批评史、欧洲文学批评史、现代欧美文学、浪漫诗人等,再加上毕业论文指导课,共计78学分。此外,还规定必修中文系两门课程。可选修课程有6门,分别为英会话、民谣学、欧洲文学思潮、欧洲文学概论、高级法文、专题研究等。
四
1946年春,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复校后设文、理、工、农、医五个学院十四个学系。外国文学系隶属文学院,文学院院长由赵太侔兼任,外文系主任郑成坤。开学不久,郑成坤教授赴美讲学,外文系由李茂祥教授代理系主任,1947年11月,李茂祥请假离校,系主任由许桂英教授代理。
外文系教授有郑成坤、李家源、方重、许桂英、李茂祥、罗念生、饶引之、汪梧封、梁希彦;副教授有谢国栋(美国)、贺义尔(德国)、方格熙(德国)、李瑞咸、白美义;讲师有李巡、徐秀英、冯和侃、徐杏贞、法式善(法国),教员贺维兰,助教徐维坦、陈家詠等人应聘来校执教。使外文系复校后有了较强的师资阵容。这就不但保证了复校后的教学质量,而且为外文系日后的发展和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山东大学由新的人民政府接收。外文系有英语一个专业,梁希彦任系主任,知名教授有鲍文蔚、赵太侔、李家源,还有副教授1人,讲师5人,职员3人。学生共有四届计87人。1950年8月,外文系成立俄文专修科(两年制),1951年2月,改为俄语专业,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招收本科学生的国内俄语专业之一。俄语教师有方未艾、曾宪溥、杜鲁珍娜、罗西尼娜、马卡洛娃等人,首届学生有赵洪太、李子宾、刘淑凤等20多名学生,孔子第76代孙孔令仁作为旁听生,在俄文班学习。
1945年8月,山东抗日人民政府在解放区临沂创办了山东大学(为了区别国立山东大学,称临沂山东大学),1948年夏改组为华东大学。济南解放后迁入济南。1950年5月,华东大学设立俄文系,学习期限均暂定二年。1950年冬奉命迁青岛。
1951年华东大学、山东大学合并。华岗任校长,吴富恒为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系主任,梁希彦任外文系副主任兼任英语组组长,方未艾任俄语组组长。山大外国语文系、俄语专修科与华大的俄语系并为外国语文系,分英语、俄语两个组。
1952年夏,进行了全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工作。学校除暂时保留医学院外,取消院一级的建制,设中文、外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海洋、水产九个系。吴富恒改任副教务长,外文系主任由梁希彦教授担任。院系调整后,外文系的师资队伍,阵容强大,力量齐整,有教授6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助教12人。其中吴富恒教授,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对中国文学、美国文学造诣很深,治学严谨,经验丰富,在外文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卓有成就。赵太侔教授(解放前校长)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西洋戏剧,对西洋文学和戏剧有专门的研究,翻译能力亦甚强。黄嘉德教授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曾任上海《西风》主编,著有《箫伯纳传》、《生活的艺术》等书,对英国文学的研究有一定成就。梁希彦教授精通英国文学,在教学和翻译工作中都有较好的成绩。乔裕昌教授英语基础扎实,教学中甚居水平。谢震亚教授专长俄文和俄语,笔译口译都较流畅。方未艾副教授对俄国文学素有研究,曾翻译托尔斯泰的著作。其他尚有副教授张健、曾宪溥,讲师金诗伯、陆凡、傅琅寰、徐维垣、王荣兴等等。外文系教师不仅承担本系的专业课教学工作,而且承担全校的公共英语教学工作。
1957年8月,外文学暂时撤销。
六
1958年秋,山东大学奉命迁校济南。1959年夏季外文系恢复。
1963年,经教育部批准,山东大学美国现代文学研究室正式成立,这是国内高等院校中最早成立的美国文学研究机构,由时任山东大学副校长的吴富恒教授兼任主任,陆凡教授和张健教授任副主任,主要成员有黄嘉德、张健、王文彬、欧阳基等。1964年,研究室创办了《现代美国文学研究》内刊,由吴富恒教授任主编,对当代有影响的美国作家、作品进行研究和评论,成为国内美国文学研究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1958年9月,外文系副教授张健、教授梁希彦分别应聘去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苏联等国家的高等学校短期任教,较早的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起学术交流。
七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陷入混乱。1967学校被更名为“鲁迅大学”。1970年6月,山东大学“一分为三”。理科改建为山东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并入泰安山东农学院;文科和曲阜师范学院合并组建山东大学。1974年3月7日,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山东大学恢复。迁至曲阜和泰安的政治、中文、历史、外文、生物5个系全部回到济南。外文系师生迁入济南老校区。
1975年,外文系俄语老师接受国务院安排,开始编纂《俄语疑难用法词典》,赵洪太担任负责人,历时五年完成,编纂近百万字。英语老师成立了翻译组,进行翻译联合国资料、淄博化纤厂的技术资料,还翻译出版了《斯威士兰史》、《中非共和国史》等。
八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山东大学进入拨乱反正、改革创新、恢复、发展和提高的时期。外国语言文学系设英语、日语、俄语、普通外语、电化教学五个教研室和俄苏文学研究室。1978年9月开始招收英美语言文学和日本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1980年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也开始招生。1981年开始招收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分英美语言文学和比较文学两个方向;1986年招收俄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
1986年,英语专业组织编著的《基础英语》获山东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并被《中国日报》评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十佳英语教材”之一。
九
1994年1月,在我校外语系、公共外语教学部、美国文学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的外国语学院挂牌成立。由李乃坤、李延福、王守元先后任院长,冯宜明、朱洪庭先后任书记。
1994年学院设立西语系,开设了法语专业。1996年增设德语专业,外语学院经过几年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到了1999年基本建立了完备的学科体系。学院下设英语一系、英语二系、俄语系、西语系(德语和法语)、东语系(日语、朝鲜语)
1996年英语语言文学学科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1998年定为山东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2000年外国语学院二级学科英语语言文学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0年,应用英语系设立。
1982年10月,开设山东大学世界语学习班。是山东省第一个世界语学习班。组织刊印了《泰山绿星》学习小报。至2007年,有近两千名学生在学习班进行过世界语学习。
十
2000年7月22日,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山东大学。2001年1月,由原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原山东工业大学外语系和原山东医科大学外语教研室合并组建成新的外国语学院,负责专业课教学和全校外语公共课教学。学院总部设在山东大学老校区(后改称洪家楼校区)。合并后的外国语学院实力明显增强,开启了新世纪新的篇章。
2002年,美国现代文学研究所并入学院。2003年,学院撤销东语系、西语系,设立日语系、朝鲜语系、法语系、德语系,新成立日本研究中心。
2007年增设西班牙语系,2008年增设翻译系、成立翻译研究中心。
2001年,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点首次招生,设英语语言学、英语教学、英美文学三个方向,成为山东省唯一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外语学科。
2009年,朝鲜语专业和英语专业分别获批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英语专业和俄语专业分别获批山东省品牌专业和特色建设专业。2011年,英语语言文学进入山东省强化建设重点学科,俄语语言文学入选山东省重点学科。2014年,山东大学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经外交部批准成立。
英语专业入选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日语专业和朝鲜语专业入选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俄语、法语和翻译专业入选2021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德语专业入选2021年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学科建设稳步提升。2012年参加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在92所参评高校中列第17位。2017年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结果为A-,2022年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再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