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设置 >> 研究机构 >> 东方文化研究中心 >> 正文
第四届多元文化研究与跨学科教育国际研讨会|第二分科会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7日 14:46    作者:戴竟    点击:[]

20日下午,第四届多元文化研究与跨学科教育国际研讨会第二分科会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举行。分会场共有六位学者和青年研究者作了专题报告,围绕乡村文化振兴、语言习得、跨文化文学研究、教材道德教育、日语写作教学、老年社会参与以及跨语言隐喻构式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充分体现了跨学科、多元文化的研究特色。


7F1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讲师韩玉祥以《建构意义世界: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路径》为题,提出通过文化娱乐活动切入乡村文化振兴实践,强调“意义世界”的构建对于乡村文化、社会关系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A64B


山西大学硕士生魏雨轩则聚焦日本作家堀江敏幸的小说《站位点》,以“物的双重叙事功能”为切入点,探讨其在乡村凋敝叙事和文化记忆再现中的价值,拓展了“物性叙事”的研究维度。


85CA


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博士研究生吴其佑以西班牙小学语文教材为例,系统分析了其中的道德文化表达及其学段演进,结合维果茨基和科尔伯格理论,提出教材在支持学生道德发展上的独特机制与螺旋式递进特征。


6499


江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曾益梅在《三环驱动机制下日语写作教学改革探究》中,基于“产出导向法”,构建“产出驱动—输入促成—合作评价”三环机制,验证了其在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和学习动机方面的积极效果。


82C8


同样来自江南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姚思洁,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07年以来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揭示了研究的发展趋势与热点,为未来深化该领域研究提供了参考方向。


7ACC


山东财经大学副教授侯占彩在《基于语料库的汉日“脸/顔”隐喻构式对比研究》中,对“名”与“耻”的文化隐喻进行系统比照,揭示了中日两国在动词与形容词共现模式及文化价值观映射上的异同,为跨语言文化隐喻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7947


本次分会场报告议题多元,既关注乡村振兴与社会发展,又涉及语言习得、教材研究、跨文化文学和认知隐喻分析,充分展现了跨学科交流的学术价值。与会学者们通过热烈讨论,进一步促进了多元文化研究的国际化与学术共同体的构建。



上一条:第四届多元文化研究与跨学科教育国际研讨会|闭幕式 下一条:第四届多元文化研究与跨学科教育国际研讨会|第一分科会

关闭

Copyright © 2018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handong University.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网站管理]  [办公信息登录]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洪家楼5号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邮编:250100  电话:+86-531-88377017  传真:8837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