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园地 >> 校友风采 >> 正文
宋雯琪:在国际传播浪潮中讲好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2日 21:01    作者:徐曦23级德语 张彦24级英政    点击:[]


   

作为优秀校友的代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中英双语编辑宋雯琪,与我们分享了她在国际传播一线的奋斗历程与深刻感悟。这位从英语师范专业跨界到国际传播领域的校友,用独特的经历与智慧,为我们展现了新时代外宣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入职国际传播:在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行

“作为国际传播一线的从业者,我深刻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指示后,我们便下定决心,要突破传统外宣工作单纯信息发布的局限,致力于将国家形象进行系统性建构与传播。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我们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中国的重要使命。每一个选题、每一次采访、每一篇报道,都承载着这样的责任与期待。”

作为以国际传播为特色的新闻媒体人,宋雯琪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她所在的团队致力于将外宣工作从单纯的信息发布,升级为国家形象的系统性建构。他们精准把握国际受众对中国“美食、美景、传统文化”的兴趣点。立夏时节,他们组织外国友人走进济南老字号面馆,体验 “吃面习俗”,在包饺子、学谚语的互动中,将抽象的饮食文化转化为生动的生活场景。

职业转型之路:跨界积累铸就复合能力

“当初想选择英语师范专业,然而外国语学院无师范专业,那时候压根没想到自己会走上国际传播这条路。但正是这段经历,让我对语言的运用和沟通有了基础认知。当时觉得师范和媒体行业风马牛不相及,可现在回头看,这段经历太重要了。这个能力和我现在给外国受众讲中国故事的逻辑简直是一脉相承。就像我现在在国际传播工作中,也要把中国的文化、政策、发展成就这些内容,用外国人能理解、愿意听的方式讲述出来。所以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段经历都在为未来的自己蓄力,而我很庆幸,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经历,最终都成为了我职业道路上的一块块基石。”

回顾自己的职业转型之路,宋雯琪坦言充满了挑战与机遇。本科的英语师范专业实习,看似与媒体行业无关,却为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构建多维能力体系

“对于那些有志于投身国际传播行业的学弟学妹们,我特别想把自己这些年摸爬滚打总结出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做国际传播工作,不是简单地把中文翻译成英文,而是要搭建起文化沟通的桥梁。就拿我亲身经历来说,曾经有外国记者对“愚公移山”的典故特别感兴趣,当时我就想,直接按字面翻译肯定不行,他们很难理解背后蕴含的文化深意。后来我想到西方神话里的“西西弗斯”,通过对比,把愚公锲而不舍移山的精神,和西西弗斯不断推石上山的执着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他们不仅理解了故事本身,还感受到了中国文化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内核。

所以啊,大家千万别只盯着英文,中文功底同样重要。只有把中文的底蕴吃透了,才能更好地挖掘中国文化的精髓,再用英文精准、生动地传递给国际受众。这就像是打造一艘文化交流的大船,中英文就是这艘船的双桨,缺一不可。”

对于有志于从事国际传播行业的青年校友,宋雯琪分享了自己的宝贵经验。她强调,首先要深耕双语文化根基。“不仅要精通英文新闻写作,更要夯实中文功底。曾经有外国记者对‘愚公移山’的典故感兴趣,我们通过对比‘西西弗斯神话’,既阐释了中国文化中的坚韧精神,又建立了跨文化理解的桥梁。”

访谈的最后,宋雯琪深情地说:“国际传播的本质,是让世界看见真实的中国。希望更多的校友加入这个领域,用我们的智慧和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从校园到国际传播一线,宋雯琪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新时代校友的责任与担当,也为更多追梦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宋雯琪,2019级校友、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中英双语编辑

上一条:王传东:应做游龙,顺时而动 下一条:72岁的“大姐”,把山大校徽缝进半生光阴

关闭

Copyright © 2018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handong University.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网站管理]  [办公信息登录]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洪家楼5号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邮编:250100  电话:+86-531-88377017  传真:8837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