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一直在路上
许莹
靓丽的风景总在路上,毕业季的一天,我漫步在兴隆山校区白玉兰路,偶然看到一个硕大的展板,上面写着“I love ME”, 外语老师的敏感驱使着我驻足、凝视,探寻其中的奥秘。原来此ME不是“me”,而是“Mechanical Engineering ”. “I love ME”不是这届毕业生调皮的自恋,而是对学院的深深眷恋。理工科学生对情感的表达乍一瞧总是那么直白,扑面而来;但是走近再看,你就会发现他们的情感又总是那么宏阔深沉。凝望实验楼下的这个展牌,抬头望向教学楼三层,那是大外部教研室所在地,不禁回望外语教学十几载以来所经历的种种。
2004年兴隆山校区启用,大外部教师第一批进驻新校区开展教学。尽管远离市区,交通、设施等都有待完善,但老师们的教学热情丝毫不减。班车上、教室里、天工湖畔都无不留下过他们灿烂的笑容和忙碌的身影。那时的语音室播放的还是卡式磁带,headphone一戴,同屏授课一键启动,学生如进了摄影棚,特别专注;语音室也是马不停蹄地运转,一个班下课走人,另一个班进来,所以大课间的时候,语音室的外面总是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要上听力课的同学早早等在外面,期待着里面的老师赶紧下课。那浓浓的学习氛围至今历历在目。后来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面授加自主学习”成了师生之间互动的主要方式。自主学习中心成立了,这是多功能的计算机机房,不仅仅局限于听力教学,还可以依托互联网开展在教师指导下的在线自主学习。任课教师不仅能够在线答疑解惑,而且可以随时逡巡课堂之中,穿行于各个机位之间随时解决学生遇到的技术问题、学习困难等等。老师既在云端也在身边。学生的学习表现既铭刻在老师的眼中,也记录在学生档案袋中。形成性评估模式的采用,使学生动了起来,忙了起来,课上听讲,课下复习;课外彩排,课堂表演;海报制作、校园短剧、 演讲辩论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得学生们走出了课堂,走进了生活;走出了被动的听,走向了自主的用。这一切的一切都极大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和校园生活,而这一切的一切又都要求学生做好自己学习活动的设计者、规划者与参与者。小小档案袋的设立又于悄然之中让学生学会了记录、归纳、整理和分享。学习能力培养的教育使命就这么润物细无声地实现了。
时代总是奔涌前行,绝不以人的眷恋与不舍而做丝毫的逗留。兴隆山校区的教学环境越发完善,空调装上了,还是纤体版,格外漂亮;更重要的是教室全部改建成了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宽大的屏幕,超清的投影仪,音响效果也不错,网线一插就可以实现在线教学。不仅如此,学生的装备也越发先进。人人都拥有自己的个人电脑,智能手机也几乎人手一部,移动端学习也成为可能。传统的语音室、计算机机房慢慢成了历史。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集聚了诸多教学功能,视听学习、线下讨论,线上慕课等等不一而足,云集于语音室外翘盼上课的场景也成昨日,但是大家语言学习的热情依旧饱满,相当一部分同学不满足于人机对话、云端交流,渴望着与老师、与同伴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去年,外语活动中心成立了,空间还是那间语音室,长廊还是办公室门外那条走廊,没有奢华的仪器与设备,只有各类报刊书籍以及可以自由搬动的长条桌和椅子,但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英语角、读书会、专家讲座、外文电影赏析等活动陆续开展起来,中教、外教、志愿者以及语言爱好者又聚集在一起交流学习、畅谈文化。于分享中共同体会语言学习的辛苦与乐趣,领悟校园文化中奋斗与担当的情怀。浓郁的学习氛围又有了完全崭新的呈现。

英语学习在大学生学习生涯中只占极小的一部分,但就在这个短暂的学习过程中,外国语学院大外部的老师们用其先进的理念、智慧的手段、耐心的投入和精湛的教学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的教改精彩,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教育目标,培养了一届又一届的国家栋梁之才。时值外国语学院九十岁周年院庆之际,愿她一如既往服务学生、凝聚学生、引领学生,为青年学子的奋斗之梦增添翅膀。也祝福我们的学院青春永驻,筑梦育人、勇立潮头。
个人简介
许莹,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一直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中讲究教学方法,注意因材施教,教学风格幽默诙谐颇具个性。所授课程课堂教学学生评价连年为优秀。曾获山东大学2013年度“课堂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山东大学2014年度“我最喜爱的老师” 等荣誉称号,多次被评为外国语学院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