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登先生
山东大学外文系1987级日语二班 李志忠
早就想写写能登先生了,因为笔力不逮,一直未能成文。
今年恰逢母校山东大学外语学院院庆90周年,学院要求校友写些回忆性的文章,以兹纪念。我不由得回忆起30多年前那令人难忘的大学生活,回忆起授我知识、教我做人的诸位授业恩师:日本文学老师高文汉教授、文法老师曹大峰教授、词汇学老师李庆祥教授,特别是外教能登先生,他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至今难以忘怀。今不揣冒昧,借此机会,草成小文,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记得第一次见到能登先生,是在外文系(外语学院前身)日语专业举办的迎新会上。在迎新会上,主持会议的刘宏多老师热情地给我们介绍了外教能登先生,同学们鼓掌欢迎。这时我看到一位年轻帅气的老师站了起来,大约二十五六岁的样子,穿着整齐的西装,打着领带,看上去干净利索。他微笑着向大家鞠躬致意,然后用日语做了自我介绍,说今后会担任日语会话课,请大家多多关照。
说实话,出生于偏僻农家的我,在那之前从未亲眼见过外国人。在我的印象中,说到日本人,马上会联想到电影中的“日本鬼子”形象:瞪着三角眼,留着仁丹胡,手举大砍刀,嘴里歇斯底里喊着“兔子给给”(冲啊!)。第一次见到真正的日本人能登先生,和我印象中的日本人相比,形象真是大相径庭,完全颠覆了我以前对于日本人的认知。
大学开始正式上课以后,我们逐渐和能登先生熟悉起来。先生是地道的东京人,毕业于日本东京学艺大学。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上课非常风趣幽默,会话课上笑声不断,我们很快喜欢上了这位年轻老师。
先生每次上课前都会认真准备讲义,自费复印后发给我们。他经常借助肢体语言或图画和我们进行交流。先生的肢体语言非常丰富,有些也很夸张,常常逗得大家捧腹大笑。简笔画也画得很好,寥寥数笔,一只小鸟或者小动物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黑板上,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很快就结束了,大家都意犹未尽,期待着下一次课早点到来。
下课后,先生经常和我们学生一起去食堂用餐,大家一边吃饭,一边练习日语口语。久而久之,学校师生都知道了日本外教能登先生,他成了山大老校的名人。
到了周末,先生还会邀请我们去他家做客,给我们做日本料理,如寿司或者生鱼片等。我记得第一次吃生鱼片的时候,心里很抗拒,觉得怎么能吃生鱼呢?他就鼓励我们,年轻人要有勇气挑战新事物。终于我鼓起勇气,品尝了一下,发现味道还是不错的。
当然作为回报,在周末我们也会邀请先生到我们宿舍去玩。当时学生中流行打一种叫做“够级”的扑克游戏,我们经常邀请他和我们一块玩。先生打扑克有些保守,经常留着一手好牌在手里,打后半场。
在我们的朝夕相处中,大家的口语水平进步很快,我们也逐渐成了好朋友。
先生还在业余时间义务给学生开办日语话剧班、书法班和日语歌曲班,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大家学习日语的积极性,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世界。我虽然五音不全,但在先生的鼓励下,也报名参加了日语歌曲班,学习了不少日语流行歌曲,如《北国之春》、《北极星》,还有《血疑》主题歌《谢谢你》等等。记得85级师姐蔡慧萍曾经参加过山东大学举行的学校文艺汇演,演唱的歌曲《春なのに》(分手在春季),就是在日语歌曲班上跟先生学的,好像歌曲还获奖了。
记得有一年的中秋节,我们班学生和先生趁着夜色一起去爬距离学校不远的千佛山,皎洁的月光洒在身上,阵阵秋风吹过,感觉非常惬意。我们慢慢往上爬,爬累了,就坐在石阶上中途休息,吃着香甜的月饼,欣赏着中秋的满月。至今还记得那年的月亮特别地园。我们不禁说起了嫦娥奔月、月兔捣年糕的故事,先生说,在日本也有类似的传说,中日两国的文化是相通的,希望中日两国永远友好下去,希望大家都能为中日友好做贡献。爬到山顶,我们又在一起唱了几首歌,才意犹未尽地返回学校。30多年过去了,那年的中秋节至今记忆犹新,宛如昨日。
美好的时光总是匆匆而过,转眼大学生活过去了三年,我们即将进入大四,先生因私人原因也要回国了。临别前夕,先生将他的藏书留给我们,每人一本,并且写下他的临别赠言。我得到了一本日本文学书,在扉页上,先生端端正正地用毛笔书写着:
“李君:
希望你要好好活用加倍努力学会的日语,在今后工作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能登刚赠。
1990年7月3日”
这本书我一直珍藏着,工作后虽数次搬家,仍完好无损。我经常打开书,每次看到先生鼓励的话语,顿觉增加了新的勇气和力量。
毕业后,我和先生只见过几次。最后一次好像是在2年前,在青岛我们同班同学韩治刚开办的一家叫做下关的日本料理店里。岁月在先生的脸上已经刻上了很深的痕迹,显得有些苍老,我们也都到乐知天命的年纪。不过先生依然非常有精神,回到日本后一直从事他所挚爱的演艺事业。不求大富大贵,能不改初心,一直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中学时代学过鲁迅先生的回忆文章《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终生尊敬的恩师。我想,能登先生也一样,他来到中国,把他的满腔热忱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对待学生热情耐心,对待生活充满激情,这种敬业精神不正是我们应该去学习和继承的吗?
山东大学外语学院自成立以来,薪火相传,即将迎来建院90周年,一代又一代师生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成就了今天的辉煌与成就。这背后,也有许许多多外国友人的汗水和默默付出,他们共同铸就了努力拼搏的山大精神。我希望衷心地向他们表示感谢。
能登先生,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