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庆文辑
当前位置: 首页 >> 院庆专栏 >> 院庆文辑 >> 正文
【校友回忆篇】心系洪楼,情怀山大(李京廉)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09日 18:03    作者:    点击:[]

心系洪楼,情怀山大

回忆山大外院求学时光

1997级 李京廉

(现任职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1997年我从烟台师范学院外语系(现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考入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攻读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时间飞逝,一晃毕业已经20年了。今年恰逢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九十周年院庆,谨以此文祝贺母校外院九十华诞。

19979月,我踏入山东大学,来到位于济南历城区洪家楼山大老校的外国语学院攻读语言学方向的研究生,入校的第一感觉就是踏实、朴实,体现了学校“崇实求新”的校风。记得我们那届外国语学院招收了37名研究生,除此之外,还有美国文学研究所(当时简称“美研所”)招的一些研究生,那时美研所单独招生,但有些课是与外院美国文学方向的课一起上。

山大外院语言学方向师资力量比较强,语言学方向的教师有李延福老师、温洪瑞老师、胡建华老师、生文老师、牛毓梅老师等。语言学方向的一个特色是形式语言学研究,山大外院当时是我国形式语言学人才培养的一个基地,现在形式语言学领域很多知名学者出自山大外院,比如现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任教的李亚非教授、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的胡建华教授等都是山大外院语言学方向硕士毕业。其他在高校从事形式语言学研究的山大硕士毕业生还有天津师范大学李汝亚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周长银教授、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马道山教授、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高秀雪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周晓岩副教授等。

山大外院的老师上课都非常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学生影响很大。语言学方向开设了现代语言学概论、英语语言学、英语句法学、语义学、词汇学、语用学、语言学分支与流派、英语史等专业课程,此外还开设了英国国家文化专题、英语语言文学经典研读、目录学等课程,课程的设置比较齐全,为研究生以后走上学术道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语言学方向的专业课布置的作业比较多,李延福老师讲授的《英语语言学》课使用的是MIT语言学与哲学系Wayne ONeil教授来山大外院做访问教授时编写的讲义,讲义是影印的,由于块头比较大,封面又是白色的,我们都称之为“大白皮”。ONeil教授曾多年担任MIT语言学与哲学系主任,对中国学生很友好。他在北京师范大学做过访问教授,也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访问过,我硕士毕业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到北京理工大学工作,之后也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老先生访问过的这三所高校,我都在那里学习过,也算是与老先生有缘分。我2014年下半年到MIT语言学与哲学系访学,就是ONeil 教授的邀请。在MIT访学期间,老先生对我也很是关心,老先生出生于193112月,今年3月仙逝,ONeil教授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李老师的《英语语言学》课几乎每次都布置作业,作业对我来说造成很大的压力,可以说是苦不堪言,很多问题都没有固定答案,要去思考,然后去分析论证,每次作业都是勉强交差,连自己都不满意,但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学术上的锻炼。现在想来,要是当时能在作业上更下功夫,能更刻苦些,可能更有利于自己学术上的发展。有的课程,如李延福老师讲授的《语言学分支与流派》课程,是让学生做presentation,有次轮到我,我抱着一堆书上去讲,虽然讲得好不好都忘记了,但李老师的评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说我是一个“promising scholar”,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自己以后走上学术道路也是受到了李老师的鼓励。

高秀雪、周晓岩和我的导师是胡建华老师,我们三个是胡老师在山大外院指导的第一届研究生。我们虽然不是高徒,但胡老师绝对是严师,我们在学习上丝毫不敢懈怠。胡老师讲授的课程是《英语句法学》和《语义学》,当时都是讲授国际知名语言学刊物句法语义的经典文章,并让大家研讨,课程考试是结合某个专题写课程论文,我当时写了一篇文章《汉语语序研究综观》,胡老师还给了比较高的评价。胡老师支持我继续从事学术研究,鼓励并推荐我攻读博士学位,我毕业后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外文系的博士生,那篇课程论文经过进一步修改在博士同门覃修桂教授的推荐下发表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外国语言文学与教学研究专辑,2001年),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另外两位同门也先后考取了博士,继续深造。周晓岩同学在胡老师鼓励和支持下,考取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博士。高秀雪同学毕业后回莱阳农学院(现青岛农业大学)工作,后来也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的博士,和我是一个导师,我们又成了同门。

胡老师在学术上对我们要求很严,但对我们很关心。胡老师1999年开始在香港城市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每次从香港回来,胡老师都会和我们讨论我们的学业,并请我们三个小聚。我现在也会定期请我指导的研究生小聚,一起交流,研究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借鉴。胡老师博士毕业后,到湖南大学外国学院工作,后来又到中国社科院语言所工作。我们硕士毕业后,胡老师还一直关心我们的发展。我们都觉得非常有幸在胡老师指导下完成硕士学业。

外院的学术氛围也非常浓厚,会不定期组织一些学术讲座,学院曾经邀请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语言学系的李亚非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和语言学系的潘海华教授来山大外院讲学,当时两位教授讲的内容还不能完全懂,但对大家的影响都很大。李亚非教授是山大外院硕士毕业后到MIT语言学系与哲学攻读博士学位,后来成为国际句法学界的知名学者。这些学术讲座开拓了大家的视野,有利于同学们跟踪学术前沿进展。

在那个年代,山大外院的办学条件非常不错,每个方向还有一间独立的研究室,语言学的研究室在外院楼一层西侧的楼梯旁,有课时大家就在研究室上课,没课时,就在研究室看书、上自习,有问题时大家还会在一起讨论交流,现在还是非常怀念那段学习时光。外院资料室图书很丰富,阅览室的期刊也很多,资料室的邵艳霞老师,工作非常认真,对图书资料也非常熟悉,去图书室借书时,邵老师很快就能找到借的书,对学生也特别友善,因此大家常去资料室借书,也爱到阅览室浏览期刊杂志。

外院的师生关系也非常融洽,当时我们的辅导员是吴福兰老师,吴老师非常热情,对学生特别好。在吴老师指导下,我们班级的气氛活跃,大家经常定期到山大老校西门外的饭馆小聚。那时研究生的宿舍基本是按学院安排,但是同一宿舍都是不同研究方向的同学住在一起,这样有利于不同方向同学之间的交流,我与其他方向的尹洪山、高金岭、史成周等同学交流也比较多,毕业后还经常联系;而且不同语种之间的同学也都非常熟悉,经常互相串串宿舍聊天,我与俄语专业的李建刚、庞大鹏等同学都常常交流。建刚后来也恰好考到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攻读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博士,我们的接触就更多了。我们宿舍有英语专业的硕士同学三人,除了我,还有翻译方向的姜天元和美国文学方向的李贺青同学,大家平时关系处得非常融洽。姜天元同学硕士毕业后去了装甲兵工程学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学院)工作,现在都已经是大校了。李贺青同学硕士毕业后去了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工作,之后又考取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博士,博士后毕业后去了对外经贸大学英语学院工作。

我们硕士毕业后,山大外院也不久就获得了博士点,可以培养自己的博士生了。筚路蓝缕,弦歌不辍,山大外院已走过了九十年的光辉历程,历史上汇集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在山大外院执教。近年来,在王俊菊院长的带领下,外院展现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和学术实力,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等各方面都突飞猛进,多个学科专业入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进入A类行列,在国内外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我们相信母校外院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在双一流建设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做出新的贡献。

心系洪楼,情怀山大,以后常回母校看看,细数多年变化,回望那是繁华。

 

2020820日于北京

 

上一条:【校友回忆篇】梦想开始的地方(高金岭) 下一条:【校友回忆篇】永远的外院,永远的家园(史光孝)

关闭

Copyright © 2018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handong University.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网站管理]  [办公信息登录]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洪家楼5号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邮编:250100  电话:+86-531-88377017  传真:8837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