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庆文辑
当前位置: 首页 >> 院庆专栏 >> 院庆文辑 >> 正文
【校友回忆篇】那些日子,那些人(孔梓)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09日 18:00    作者:    点击:[]

那些日子,那些人

 

2000级科技英语专业 孔梓

 

不觉间从外院毕业已经13载了,所幸留在本校工作,偶尔有机会因为工作原因或是陪着返校的老同学去“老校”[1]看看。每每走过承载着历史积淀的外院小楼,院前熟悉的小花坛和石桌椅,早起晨读过的树林,见证着我们学业成长的公教楼,充满生活回忆的宿舍楼,怀念那两道特色菜的餐厅,月光下和友人倾吐心声的操场,记忆中永远有着它身姿的洪楼教堂……就有种回娘家的感觉,发自内心的温暖和亲切感。拍下一张张照片发到同学群里,总会展开一番回忆的大讨论,和同学们回忆一起度过的点点滴滴,勾起一轮重返校园重温我们青春岁月的冲动。“老校”成了我们记忆中的故乡,外院更是心中的白月光。记忆中最怀念的还是故乡的亲人们——敬爱的外院老师们。我的博导曾说过,人这辈子有两种关系永远改变不了,一种是血缘,另一种就是学缘,对此我十分认同,和外院老师们的师生缘分便是这种永恒的存在。其中,最熟悉的莫过于我的硕导侯萍萍老师了。

师生缘分的开始。

我是00级科英专业的,算下来跟侯老师已认识二十个年头了。大学阶段,侯老师教过我们班翻译和听力,同学们对侯老师印象最深的是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好听的发音,以及那温柔带着酒窝的笑容。翻译课是很难上的,但侯老师幽默生动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实践案例总能让翻译课变得不再枯燥。翻译作业更难做,但每次课上布置翻译作业侯老师都会逐字逐句认真修改,下一次课又会集中讲解,上侯老师的课是很难混学分的,但同时收获也是满满的。她的课激发了一大批包括我在内的同学们继续学习翻译的动力。除了专业课,社会上还组织了各类英语比赛,我自己挺喜欢参与,大赛前总少不了请侯老师指点和帮助,但当时指导学生参赛对老师并没有什么绩效考量,纯粹是老师牺牲个人时间,就这种情况她每次也都会欣然指导给出建议。

师生缘分的发展

2004年我保送了本专业研究生,出于对翻译的兴趣,确定保研资格后我主动找到侯老师表达了我想跟她学习的想法,侯老师说校内保研的学生近水楼台,有可能提前联系到资历更深更有名望的教授导师,她自己第一年招硕士生没太多经验,如果我有更好的选择建议我再考虑考虑。我当时听了很感动但也没任何犹豫,当场表态这就是我的最终决定,就这样,我成为了侯老师开山弟子,并开始了我的研究生生涯。

读研期间,我对口译很感兴趣,侯老师也有意在这方面培养我,给我创造很多机会让我参与口译实践。每次做完口译回来后我都会开心又兴奋的跟老师分享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侯老师也总是鼓励我,并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安慰我,口译本身就是不完美的。我读研时,当时外院还只有英语专业的翻译方向,没有MTI专业。毕业这些年,从侯老师当初的单枪匹马做口译发展到现如今外院在MTI专业(尤其是口译方面)发展上取得突飞猛进的成就,这些离不开院领导和侯老师的付出和努力,这对于外院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贡献也是极其突出的。

老师对我的影响不仅在业务和科研领域,更多地是做人做事方面。她责任心很强,在学术和业务上有一套极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凡经她接手过的任务无论大小她都会尽全力去完成,宁肯自己多承担很多,也不会舍得让同事学生额外付出一丝一毫。侯老师从来不追名逐利,平日工作里承担的很多任务跟其个人发展和职称绩效并无关系,但她每次都会尽心尽力去完成,从无半点抱怨。其实她又何尝不想休息一下,只是她的责任心使然,她的想法很简单,学校找到她了,她又能为学校做点事情,为啥不做呢。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校和学院提供了大量公共服务,用她瘦弱的身躯实实在在地为学校国际化发展鞠躬尽瘁的长期付出,但就这日积月累的付出终使她积劳成疾。她一直以来胃就不好,这跟她一直以来勤奋工作密不可分,她说做翻译要经常熬夜到很晚,因为只有晚上才安静工作最有效率,但慢慢年龄大了,也觉得熬不动了。老师一直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她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喜欢爬山、游泳、羽毛球,偶尔打打保龄,跟她在一起总能对生活充满希望。她从来不想麻烦别人,处处会替别人着想,即使身体不适也会咬牙坚持着把该做的工作完成,即使生病了也不想麻烦大家去探望,并不是不想念,只是怕给大家增加额外的负担。她对所有人都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坦诚相待,总是会照顾别人的感受,却忘了多心疼自己。如果学校要树立师风师德的榜样,侯老师肯定是当之无愧的。

师生缘分的升华。

毕业留校工作之后常常有机会见到老师,每年教师节也都会和老师一起度过,毕业十几年从未间断。上学时会多少和老师有些距离感,但毕业之后,自己身为人师,和老师的关系更加亲近,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亦师亦友。会把工作生活中的开心快乐和老师分享,也少不了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和不如意。每次和老师见面,总能听到很多未曾谋面的师弟师妹的名字,她嘴里总少不了师弟师妹们的进步和发展,学生像她孩子一样成为了她的骄傲。

直至去年教师节,我约侯老师见面,她说近期不太方便,我再三追问下才知道是做了个胃部手术,她一直强调是小毛病,不要紧。虽然知道她很长时间胃都不太好,但心里还是觉得不放心。四处打听也了解不到侯老师的真实状况。想帮她联系医院再检查她说不用,想去看她她也一直拒绝。后来她想静养直接搬去了烟台,更是没机会见面了,只能隔三差五给她发微信了解情况,每次她都回我说恢复的很好。时常能从微信上得到老师的消息也让我产生了某种错觉,认为老师真的快好了。

老师生病期间我去烟台探望过她一次。见到老师时,她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意识基本是模糊的,在她迷迷糊糊的时候,会断断续续的将脑子里跟当下场景无关的片段讲出来。我坐在床边静静听着,她先说的是我们得讨论下双学位的成绩怎么划定,要给学生科学合理的成绩。过了一会儿又说,学生的论文呢,论文去哪儿了。又过了一会说,出版社还没联系,要联系一下出版社才行。她边说眼睛边盯着天花板,脑子里的记忆碎片一点一点的从嘴里讲出来了。听着听着我的眼泪就止不住打转转,即使在被病痛折磨成这样的情况下,她脑子仍然装着她所热爱的工作。后来,听老师孩子说四月份时还在给学生改论文时更加心疼。整个过程,我唯一所感受到的是她对工作的热爱以及放不下的学生们。

师生缘未了。

师生缘分在2020年的59日下午按下了暂停键,侯老师魂赴天堂。12日出殡那日,我和同门们护送老师最后一程,虽说痛的难以接受,但我相信上天实在太过心疼她,给她强行按下暂定键,老师终于得到彻底解脱。作为学生,能为老师做的实在是太少了。每个学生都是老师的一部分,都有老师身上的影子,老师虽已远行,学生们也在天南海北,但老师会永存在学生们的心底,老师的精神和品行也会在学生身上传承下去。

我很怕回忆,很长时间不敢落笔写成文字,心情实在难以平复,尤其独处时,也觉得文字在感情面前太显苍白,但在院庆这么重要的日子里,觉得还是多少记录一些吧,哪怕只有一些细碎的片段,也希望大家能记住并且感念曾经为学院发展付出和贡献的每一位老师。其实,像侯老师这种不求回报,默默付出,品行高洁,学风端正的老师在外院还有很多很多,是他们一代又一代的辛勤付出,撑起了外院一届又一届学生们的美好未来,成就了外院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铸就了外院今日的辉煌成就。看到外院今日的发展,相信侯老师在天之灵也能安息了。院庆的目的是为了砥砺前行,更重要的是不忘来时路,感恩为之付出的每一位老师。由衷祝福母院的明天更美好!愿外院全体老师们身体康健,诸事顺遂!


 

[1] 老校即洪家楼校区,我们当时上学时都叫老校,所以总是习惯了这种称呼,带着种亲切感。

 

上一条:【校友回忆篇】永远的外院,永远的家园(史光孝) 下一条:【校友回忆篇】我在山大的日子(刘立华)

关闭

Copyright © 2018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handong University.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网站管理]  [办公信息登录]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洪家楼5号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邮编:250100  电话:+86-531-88377017  传真:8837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