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庆文辑
当前位置: 首页 >> 院庆专栏 >> 院庆文辑 >> 正文
【校友回忆篇】愿我们千帆阅过 归来仍是少年(周长银)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09日 17:41    作者:    点击:[]

愿我们千帆阅过 归来仍是少年

——忆在母校山大外院的求学时光

 

周长银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欣闻母校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即将迎来90华诞,谨向母校外院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感谢母校外院对我们的培养,祝母校外院坚持特色发展,再续新的辉煌!

记忆一下子就回到了20多年前在山大求学的美好时光。我是1993年从曲阜师大本科毕业,被保送到山大读研的。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了重要的南巡讲话,“东方风来满眼春”,中国迎来了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浪潮,国家急需更多的外事人才,这给外语专业的学生带来了更多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因此,我们那一年报考山大外语系研究生的同学特别多。最后招收的学生也是历年最多的,达到了30个。

在以文史出名的山大,外语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我在读本科的时候,对语言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的系主任王守元教授给我们推荐了国内最有影响的三本语言学教材:《语言学教程》(胡壮麟、刘润清、李延福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戴炜栋、何兆熊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年修订版)和《英语语言学基础读本》(修订本)(李延福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 1988年出版)。这其中有两本都是山大外语系李延福教授主编或共同主编的。他是国内最早一批将国外语言学理论引介到中国的学者之一,其主编和参编的语言学教材以及后来的《国外语言学通观》等著作在国内学界具有重要影响,为国外语言学理论在我国的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以,上本科的时候,我就对山大外语系的李延福教授一直很崇敬。憧憬着自己能成为他的学生。而这个愿望真的就实现了。

我记得,在山大外语楼里,我们语言学方向的固定教室是外院一楼最西头的那间教室。山大三年的学习还是比较艰苦的。特别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ONeil在山大任教时给语言学方向研究生留下的那本句法学教材(学生们生动地叫它“大白本”)真可以用艰深来形容。我想当时我跟其他语言学方向的同学感受是一样的,就怕上课被导师叫起来回答问题。不光如此,那本书课后的习题(作业)也非常的难。直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着,曾经有几次,为了完成作业,但又怕打扰同宿舍同学休息,我抱着被子到十三号楼的教室熬通宵去写作业。虽然感觉比较难,但还是把那本教材“啃”下来了。从X阶标到成分统制,从管辖到约束,从NP移位又到WH移位,渐渐地对句法学有了感觉,慢慢地喜欢上了这个方向。导师李延福教授很温和,也很宽厚,我们几乎没见他对学生发过脾气。他会经常关心我们学生的生活、学习,鼓励我们积极向上,说如果我们能考博士那是最好的了。但他越是温和,我们就越不好意思让他失望。所以,几乎每次上句法学课的头一天,我们语言学方向的同学都会感觉像是如临大敌,认认真真地预习句法学教材,生怕第二天被叫到又回答不上来会很难堪。学习这门课的过程是艰难的,却让我受到了系统的句法学思维训练。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课上,李老师经常把往届学问做得好的学长给我们做榜样,包括已经去MIT留学并留在美国当了教授的李亚非学长、刚刚毕业的贾正传学长还有仅仅比我们高两级的胡建华学长等,夸他们如何刻苦,学问做得如何好,讲他们从什么角度切入做研究,让我们好好向他们学习,争取在研究学问上有所建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这些优秀的学长激励着我认认真真地去“啃”那些句法学的原版专著,慢慢地积累着自己的学养。记得在上学时候,有时我会去请教胡建华学长。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年,他调回了外院任教。我向他请教的机会多了些。他建议我一定要结合汉语去做句法研究。这一点可以说使我受益匪浅。

外院的资料室很棒,进了不少最新的原版书,这是很多大学外院所没有的。比如,我们上学的时候,就能读到著名句法学家Heagman1994年出版的《管辖和约束理论导论》。在当时网络还没有普及的情况下,山大外院资料室图书的更新算是很快的了。我们上学那会儿,好像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强调让研究生做科研、发文章。但我还是试着写了点东西,投给了《山东大学研究生学报》并且被接收刊登了。虽然那是山大研究生会自己办的没有正式刊号的内部刊物, 但看着自己的名字印成了铅字,还是非常的激动。时至今日,我还依然保存着那本研究生学报。也许,那就是我学术意识的萌芽吧。硕士毕业后,我趁热打铁,将硕士期间学过的句法学理论同汉语研究结合起来,写了一篇《现代汉语“给”字句的生成句法研究》,投给了刚刚改版不久实行双向匿名审稿的《当代语言学》,结果两名审稿专家都同意发表,文章于2000年第3期发表,引起了学界的注意,随后不断被句法学的论著引用,还获得了山东省优秀社科成果奖。这篇文章的发表给了我极大的信心,让我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努力,不断前行。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感谢山大三年系统的句法学研究训练,给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感谢李老师的严格要求和胡师兄的研究建议。

山大外院的老师们不仅学问做得好,对待学生也很热情。除了我导师李延福教授外,语言学(包括教学法)方向比较熟的老师是李玉陈、张清民和温洪瑞老师,文学方向的李乃坤、郭继德、王誉公、王丽丽老师和翻译方向的王治奎、董元骥、李绍明老师我们学语言学的同学大多也都认识,虽然打交道不是很多,但他们对待学生也都很客气。我们整个93级研究生的辅导员是吴福兰老师,也是一位很热心的老师,毕业多年了,我们依然记得她很亲切的微笑。可能是感觉我做事比较稳当吧,吴老师安排我做了我们年级的生活委员。我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每月给同学们发放助学金。我因此也被我们年级的同学戏称为“财神爷”。我也没有辜负同学们的信任,每次都是背着包,把助学金挨个发到同学们手里。当然,每个月领到助学金的日子也是同学们很开心的时刻。

除了比较艰苦的学习,研究生的生活也还是很丰富多彩的。现在回想起来,满满都是很美好的记忆。操场上跟几个男同学一起练梅花桩、时不时地到隔壁宿舍去蹭电视看、到楼下同学宿舍下围棋,还有午夜时分听过的“金山夜话”,这些都成了记忆中抹不去的风景。更难忘第一年入学后的那场大雪,男女同学在雪中打雪仗,仿佛又回到了孩提时代。我们年级还集体游过大明湖,爬过千佛山,都玩得特别开心。炎炎夏日,上年级大课上得昏昏欲睡的时候,课间在外院楼前的槐树林下侃侃大山,也许是同学们感觉最惬意的时刻。每天清晨醒来和晚上入睡前,听着架在外院楼东边小河上的铁板桥被人踩得咚咚作响的声音,仿佛就是我们研究生生活最美好的伴奏。上学期间,时不时地去英语角练练自己的口语,或者去杨树林旁边的餐厅去唱唱卡拉OK,都是不错的体验。而今,也许是霜染鬓发的同学的你,是否还记得当年曾经流行过的那些歌呢?《牵手》、《拉着你的手》(电视剧《年轮》主题曲)、《涛声依旧》、《小芳》、《一封家书》、《雾里看花》、《十八弯水路到我家》、《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有没有一首曾经让你一遍又一遍地唱,一遍又一遍地听,直听得潸然泪下呢?

就像歌曲《同桌的你》里唱的那样,“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山大求学的三年时光,很快就过去了。同学们毕业后都各自奔向了不同的城市,奔向了不同的梦想,奔向了不同的生活。除了个别的同学外,大部分同学都再也没有见过面。虽然可能工作不同,经历各异,但估计差不多都遵循着结婚生子、买房还贷、职称职务晋升、为了生活和事业而忙忙碌碌的轨迹。我毕业后回到了我的本科母校工作,三年后调到了现在的济南大学,之后又考上了北师大的博士,2007年博士毕业到了二外,这20多年也算是一直在学术的道路上摸爬滚打努力进取。谈不上什么成就,但是却更加体会到了为学之路的甘苦。近几年,担任《二外学报》的执行主编,在办刊的过程中,也更能理解高校老师们尤其是青年教师学术之路的艰辛。2007年导师李延福教授70大寿的时候,我们回山大给他祝寿,看到校园比我们上学的时候已经有了不小的变化。近些年,随着年龄增长,更是会常常想起山大,想起在山大读书的日子,想起昔日的老师和当年的同学。我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你们都还好吗?如果再见到当年的老师,我一定好好地向你们鞠一躬,感谢你们的培养!如果同学再聚首,我一定会紧紧地拥抱你们,为了当年的缘分和多年的想念。。。。。。

有句话说的好:“我们怀念过去,是因为它已遥不可及。”是啊,我们想念山大,其实是在怀念我们的青春,怀念我们当年奋斗过的日子。记得我们大学同学毕业20周年聚会上,我给大家唱了一首电视剧年轮的主题曲《拉着你的手》,当时在场的同学都很动容,我同样想把这首歌稍作改动,献给我93级研究生的同学们:

梦中冷却的故事真的真的无法忘记

雪花飘飞的校园模糊又清晰

感谢那个岁月让我认识了你

……

千头万绪的往事不知不知从哪儿讲起

雪花飘飞的校园模糊又清晰

浪迹天涯海角不忘的只有你

记忆的那片白杨林

永远永远抹不去

……

这些年我一直关注着母校外院的发展,知道在我们毕业后,山大外院很快就上了博士点,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外语人才。开学术会议的时候也常常碰到山大毕业的优秀毕业生,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展露头角,有的甚至在学界有了不小的影响。领导治院有方,老师勤奋努力,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山大外院在全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多个研究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上次学科评估更是取得了A的好成绩。作为山大外院培养出来的学生,我为母校外院所取得的成就由衷地感到高兴,更为自己是这样一所名校、这样一个出色的外院培养出来的学生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感谢母校外院和外院的老师们对我们的精心培养!祝愿我们的母校外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忘初心,再创辉煌!愿外院培养的所有的学生都保持一颗年轻的、永远进取的心,阅过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2020816日 于北京 二外

 

上一条:【校友回忆篇】外文楼的丁香(刘金) 下一条:【校友回忆篇】忆恩师二三事(姜钰)

关闭

Copyright © 2018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handong University.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网站管理]  [办公信息登录]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洪家楼5号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邮编:250100  电话:+86-531-88377017  传真:8837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