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庆文辑
当前位置: 首页 >> 院庆专栏 >> 院庆文辑 >> 正文
【校友回忆篇】忆恩师二三事(姜钰)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09日 17:20    作者:    点击:[]

忆恩师二三事

姜钰

今年恰逢母院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90周年院庆,蒙王院长和周主任之厚爱,邀我写篇文章,聊聊和母院的点滴。我在山大、在洪楼、在外院待了六年,从20072014,除去中间在英国的一年时间。正是这段时间奠定了我事业发展的基础,毕业之后因为在高校工作,跟母院之间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能够受邀写这篇文章,我倍感荣幸。首先祝外国语学院90岁生日快乐!

本科毕业快十年了,研究生毕业也六年多了。工作之余也会回忆校园时光的某些片段,那时候的人,那时候的事,还有那时候的景。毕竟回忆,也和这些人、事、景分不开。要是回求学的过程,有在学业上为我们指点迷津的学界大拿,有在生活中关心爱护学生的辅导员,有曾经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的舍友和同窗,可能还有七食堂一楼窗口的炒饭小哥。回忆中,总有些瞬间,能温暖整个曾经。很多瞬间里都有我的老师——侯萍萍的影子。侯老师于我而言,不仅仅是我的研究生导师,她的形象很立体,既是老师,又像慈母;既是我学业中的老师,也是我生活的老师。但令人悲伤的是,老师已经仙逝。既然是要写一篇有关回忆的文章,我想还是花点时间,好好写一写,以此纪念我的恩师。

其实我在大一大二的时候不止一次地听过侯萍萍这个名字。真正开始认识老师的时候是20099月大三秋季学期的口译课,那应该是她带的最后一届商英班的口译课。那个时候我就慢慢地对口译产生了兴趣。现在我做翻译、教翻译,可以说老师是我的职业引路人和启蒙者。

我跟老师开始真正熟起来的时候是20109月大四的秋季学期。大四刚开学忙着保研,因为一些事情,我最终选择了内保。不过现在想来,当年如果外保的话不见得比内保好到哪去。既然已经内保了那就得选导师,于是有一次口译课下课之后,我跟老师说想选她做研究生导师。老师的回应很干脆,给了我一个肯定的眼神,回了我一个字——“。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

其实每年有很多人想报老师的研究生,人多竞争也激烈。老师是个心很细的人,很多时候她需要权衡再三,想想最终定下谁,还会跟没有被选中的学生说一下理由,然后鼓励学生说会带着大家一起在研究生期间做翻译相关的项目。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虽然不是老师的直接学生,但是也跟老师的关系很好、感情很深,就是因为在之后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有了跟老师学习和相处的机会,慢慢了解和体会了老师的为人处事之道。

老师还一直鼓励我参加全国口译大赛。我从这个比赛第一届就开始参加。那时候我大三,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山东省的初赛,竟然获得了去南京参加大区赛的资格。大区赛在9月份,大四开学的时候。老师说去参加一下吧,也当散散心。不过那时候水平经验还是不足,参赛历程就止步在了大区赛。参加第二届的时候是研一,最终止步在全国总决赛的预选赛上。参加第三届的时候是我从巴斯回来之后了,所谓的研三。最终,我拿了亚军,我的队友邹洋洋拿了季军。那年也很巧,全国总决赛正好是在我的工作单位举办的,以致于我的第一批学生都围观了我当年比赛的情景。那年应该也是老师最后一次带着学生到外地比赛。后来比赛指导这项工作就交给了张兆刚老师。

工作之后,我不参加比赛了,变成了指导老师,带着学生参加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一直到今年的第九届比赛。除了指导学生比赛外,现在我也担任这个比赛的评委,也组织各种类型的口译比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算是继承了老师的衣钵,在教学中传承着老师的精神。

很偶然的一天,我点击了工作邮箱地址右边的那个倒三角,点开后是关联邮箱的地址,其中有一个是我上学时常用的邮箱。工作之后这个邮箱便不怎么用了,但是那天我打开了邮箱,以“hpp”为关键词搜索了邮件。看着老师回复的每一封邮件,脑海里又呈现出了一个个生动的场景。摘录部分邮件记录与大家分享

2011919

研究生刚开学时,我给老师发了一封很长的邮件。坦白地讲,那时候我是比较矛盾的,一边是待了四年熟悉无比的校园,学业和环境对我没什么新意可言;另一边是虽然有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心情,但是也有着不少顾虑。在这封邮件中我咨询了她关于赴巴斯大学留学以及以后进高校做教师的相关事宜,老师是这么回复的:

姜钰你好,

首先我很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就目前情况来看(短时间内可能不会改变),要在高校做老师,必须有博士学位。所以我很赞成你申请出国项目,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开阔眼界,而且可以与国外高校建立联系,为读博铺垫道路。有一点我想跟你说,如果没有博士学位,即使进了高校做老师,也是在最底层,而且最终还是要读博的。

另外,实践与科研也并不完全矛盾。你现在已经有科研的意识,可以把实践加以归纳和总结并进行研究,这也是科研。照目前形势看,高校对真正合格的翻译教师还是非常需要的。

关于奖学金事宜,我赞成你申请。虽然缺少论文,但可以列上你参加的翻译实践。我经常跟同学们说:如果尝试了,结果有两种可能,成或者不成;如果不尝试,结果只有一个。所以申请一下总是好的。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吧。

希望以上建议对你有所帮助。

祝愉快!

侯萍萍

寥寥几行字给了我莫大的宽慰和鼓励。同学们因为某些拿不准的事情来咨询老师意见时,我相信大家听到的最多的话应该也是这句一颗红心两手准备。虽然不是什么哲理深刻、辞藻华丽之语,但是每当听到老师说出的这句话,却像是吃了一颗定心丸一样,无畏前行。

2012126

以前国家奖学金只奖励本科生,2012年应该是第一年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那年我在英国巴斯。虽然提交了申请,但是因为当时制定的标准,我最终没有评上。后来我跟老师打电话沟通这件事情,放下电话后收到了老师的邮件:

姜钰你好,

电话里我说了很多,现在我只想强调:你还有一年半毕业,咱们还有机会。既然改变不了环境,那就只能适应。从现在开始,咱们都从科研上用点儿心,争取一年以后不折不扣地拿到国家奖学金。别人能发文章,咱们也能发。我不是说的赌气的话,我们真的可以做。

咱们保持联系,互相鼓励。我的导师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当大家都半斤八两的时候,不必去跟别人争高低,有本事就把自己变成九两,这样,别人就没话说了。

咱们一起加油!

老师一直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但是为了学生的利益,她却会挺身而出为学生争取。后来我才知道,为了MTI的学生能顺利参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老师多方呼吁,提出建议,最终实现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分开评选的结果,也根据不同的培养特点制定了不同的选拔标准,下一届以及后面的MTI专业硕士能够顺利拿到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老师为此付出的努力息息相关。只是跟老师的约定始终没有完成,成了一个遗憾。老师曾经跟我谈过要出一本MTI优秀毕业生的论文集,邀我把硕士毕业论文改一改发给她。那段时间工作挺忙,一直没有完成,也不知道这本论文集最终是否出版了。

201413

上学的时候我会给老师写邮件分享近况,以及自己的一些想法。生活中的点滴,老师也会跟我分享。那天应该是我收到了巴斯大学的学位证,拍了个照给老师发了封邮件,收到了她的回复:

今晚有个朋友请我去听了一场音乐会,是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乐团演奏的。挺棒的。刚回家,还沉浸在兴奋中。

可爱的人儿。

不过后来的邮件中,老师也会不时提到自己的忙碌和身体的不适:

这边繁忙如旧,新添了一些工作。手头上总有做不完的事,很多时候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能按计划进行。只能耐心地一点一点做了。

关于口译比赛,我也希望你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提升一下。盼望你回来后能协助我开展一下相关的工作。

还有,新的一年咱们都得多运动,多锻炼身体。我这次躺了三天,很难受,感悟也颇多。身体真的是最重要的。从年轻的时候就得注意不要透支。

本想昨晚整好发给你,但因为开始花眼,晚上眼睛尤其不舒服,只好等到白天。

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老师没有那么忙,那么累,不做那么多翻译实践,身体如果出现了不适的情况早点就医,是不是就不会离开地这么早。只是现在讲这些已经没了什么意义。老师走后,朋友圈里的师长、学长学姐、学弟学妹纷纷回忆与老师相处的点滴,最近的校友访谈中,校友也常常提起侯老师对自己的影响。一位学姐是这么评论的:侯老师虽然走了,但是她的精神在你们这里得到了传承。是啊,缅怀恩师,十年师生情,我和老师之间频繁的互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有老师的参与和见证,现在只剩下回忆了。

 

2014年研究生毕业之际,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就用这段话来结尾吧——感谢导师一路走来的指点与关爱,感谢导师不光引领我在口译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向前迈进,更是感谢导师毫无保留地分享人生智慧。未来踏上三尺讲台,定当以导师为榜样:教书育人,孜孜不倦;爱生如子,臧否有度;学术实践,勿得偏废;知足常乐,豁达处世。愿导师一如既往地幸福、快乐、安康。


作者简介

 

 

805c92a3ab62ed685b37dbbb47c4bf3


姜钰,2007年考入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商务英语方向),2011年保送攻读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MTI口译方向研究生(2012—2013年赴英国巴斯大学攻读口笔译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获得校长奖学金、山东省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2014年毕业后进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工作,现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目前在外交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曾获第六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翻译专业组总决赛特等奖,第十一届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多次获得各级别口译比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主编《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三级口译综合能力》教材。


 

上一条:【校友回忆篇】愿我们千帆阅过 归来仍是少年(周长银) 下一条:【学生心忆篇】外院人与女排精神(金也琪)

关闭

Copyright © 2018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handong University.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网站管理]  [办公信息登录]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洪家楼5号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邮编:250100  电话:+86-531-88377017  传真:8837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