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机构
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设置 >> 研究机构 >> 正文
第四届多元文化研究与跨学科教育国际研讨会|第一天主旨演讲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7日 12:29    作者:朱越    点击:[]

开幕式结束后,研讨会进入主旨演讲阶段。第一场主旨演讲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玲的主持下拉开帷幕,演讲专家来自中外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多元文化、跨学科教育、语言研究、文化传播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分享,为现场及线上参会者呈现了一场兼具学术高度与实践价值的思想盛宴。


86A4


陈喜儒以“巴金与中日文化交流”为题,结合自身与巴金先生25年的相识经历,生动还原了巴金先生的言行与生平事迹。他提到,巴金先生不仅在文学领域成就卓著,更在中日文学与文化交流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其人格魅力与对文化交流的热忱,为当代中日文化互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演讲中,陈喜儒通过口述史式的鲜活案例,为听众进一步理解巴金文学、解读中日文化交流历史脉络提供了独特视角。


9EDE


随后,田中宽以“新时代的多文化教育与人文科学研究”为题发表演讲。他指出,在讨论多元文化教育前,需先深入思考文化接触的本质意义,以及“挫折 - 修正 - 成长”对个体发展的价值。田中宽结合自身学术经历,提出以“事态认知 - 把握 - 内省 - 表达”为路径的复合性思考方法,并强调人文学科研究需兼具“学际性”与“国际性”—— 既要融合文学、历史、比较文化等多领域知识,又要以世界标准为参照,加强国际交流与对话。他表示,当今世界正处于变革之中,应将人文学科视为整体性的人类学,重新审视“共生”的内涵,为多元文化教育与人文研究提供新方向。


906C


山东大学教授盛玉麒聚焦“AI 时代语言学理论和实践创新点的案例分析”,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多模态语料库语言学的三大创新方向。在理论层面,从“单模态文本分析”转向“多模态语义协同”,强调模态间的功能互补与语义关联;技术层面,融合AI技术解决多模态数据“量大、标注难”的问题,提升语料库实用性;应用层面,突破纯学术研究局限,赋能教育、文化保护等领域。他以教育场景为例,提出“文本主导 - 多模态辅助”的语料库应用框架,实践数据显示该框架可使课堂参与度提升40%,充分证明了 AI与语言学融合的实践价值。


9610


刘凤君带来“骨刻文也是彝文的源头”的主题演讲。他介绍,2003年发现的骨刻文流行于距今4800- 2500年的黄河、淮河及辽河流域,是甲骨文的重要源头,目前已掌握约 2万件骨刻文资料、3000多个字符,字体造型分为写实物象型、主干分枝型和中心圆型三类。刘凤君指出,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部族迁徙时,将骨刻文等先进文化带至西南地区,逐渐发展为彝文。从字体造型来看,彝文保留了骨刻文的诸多特征,如多曲笔折笔、象形示意等,现存战汉时期的“红崖天书”及汉代铜杵臼上的字符,进一步佐证了骨刻文与彝文的传承关系,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及文字演变研究提供了关键依据。


7853


日本爱知教育大学教授建内高昭以“学习动机的经年变化 —— 以小学生英语学习为对象”为题,分享了其最新研究成果。日本自2020年起,在小学五年级开设英语课程,三年级设置“外语活动”。通过对同一批学生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的纵向跟踪,探讨英语学习动机的变化规律。他指出,五年级作为英语正式开课的节点,可能成为学习动机的“转折点”,预计将出现显著变化,但同时也存在部分学生动机无明显波动的情况。该研究为把握小学生语言学习规律、优化外语教学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70C6



上一条:第四届多元文化研究与跨学科教育国际研讨会|第二天主旨演讲 下一条:第四届多元文化研究与跨学科教育国际研讨会|开幕式

关闭

Copyright © 2018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handong University.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网站管理]  [办公信息登录]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洪家楼5号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邮编:250100  电话:+86-531-88377017  传真:8837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