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介绍
申秀岫,中共党员,2021级临床语言学博士研究生,师从马文教授。研究方向临床语言学、会话分析。在读期间在《现代外语》《当代语言学》等CSSCI、SSCI期刊发表论文7篇,主持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团队研究课题1项,以核心成员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4项,荣获山东省国外语言学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25)、二等奖(2023)。曾获国家奖学金(2020、2024)、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山东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济南奖学金、山东大学2025年度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山东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
求学数载,回望来路,我深幸自己全方位于临床语言学这片沃土中扎根生长:向下植根于微观研究的深度,向前伸展于社会实践的广度,向上依托于集体智慧的支撑。
一、于细微处探赜:我的“临床驱动型”科研路径

我的科研工作始终锚定语言康复真实场景,而非诞生于文献的叠床架屋之间。我坚信,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往往隐藏在与特殊儿童互动的真实细节中。
我的核心研究方法是“会话分析”,这是一种极具挑战性且需要极大耐心与细心的“匠人式”研究。它要求我将康复师与儿童互动的数小时视频,逐秒转写为包含语言、停顿、重音、手势、眼神等丰富信息的文本。这一过程虽然枯燥乏味,但却至关重要,因为答案往往就藏匿于这些微观细节之中。例如,我对“回声”现象的创新性发现,正源于在反复观看视频时,捕捉到孩子并非简单重复,而是在特定互动节点上,用“回声”执行了“回答”或“请求”的功能。这一秒的细节,成为了挑战传统观点的关键证据。
基于此,我逐步构建起了一套“观察 - 分析 - 理论构建”的研究闭环。从临床现象中发现问题,借助会话分析进行深入解读,再回到更广泛的语料中去反复验证,最终目标是构建出能够有效解释并切实指导实践的理论模型。
二、于实践中深耕:学术研究的社会生命力
作为山大学子,“服务山东、服务社会”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我。我始终告诫自己,我始终警醒:真正的学术不应囿于象牙塔内,而应书写在特殊儿童康复的进程中,铭刻在语言障碍者生活质量提升的每一个细节里。
在担任助教期间,基于对治疗师"话轮设计"模式的系统观察,我发现通过有意识地控制话语节奏、调整提问复杂度,能够显著提升特殊儿童的会话参与度。这一发现被具象化为"三级话轮适配策略",直接应用于个别化康复计划的制定。同时,对治疗师"积极反馈"机制的深入研究,让我们识别出除语言表扬外,眼神注视时长、特定手势配合等非语言反馈同样具有关键作用。
此外,我还协助导师马文教授,将团队在孤独症儿童会话能力评估上的前沿成果,系统整理成培训材料,为山东省的孤独症康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当看到一线教师因我们的研究而获得新的诊疗工具时,我切身感受到了学术工作应有的温度与重量。
三、于共同体中成长:导师托举与集体智慧
任何点滴进步,皆为集体智慧的结晶。幸得导师马文教授倾囊相授,其指导既具格局又见微知著。在跨学科视野的开拓上,他鼓励我融合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跨学科视角,拓宽研究视野,让我深刻理解语言现象的多维本质;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他始终秉持“授人以渔”的指导理念,既在关键处指点迷津,又给予充分的学术自主权。正是在这种“守望而非干预”的指导下,我逐渐领悟到学术研究的真谛:既需要坐冷板凳的定力,也需要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山东大学临床神经语言学研究中心更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学术共同体。每周的组会上,不同领域的师友们各抒己见,从会话分析的微观细节到理论建构的宏观思考,思想的碰撞常常迸发出令人振奋的火花,让我深切体会到:真正的学术从来不是孤独的远征,而是一群人携手并进的朝圣之路。
四、结语
站在新的起点,我愿继续做语言世界的筑桥人——以学术探索为基,以临床需求为岸,构建既扎根汉语特质又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健康体系。让语言学知识真正成为照进特殊儿童生命中的一束光,这或许正是我们这一代临床语言学人的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