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庆文辑
当前位置: 首页 >> 院庆专栏 >> 院庆文辑 >> 正文
【校友回忆篇】忆母校,最忆是吾师(黄玫)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09日 18:40    作者:    点击:[]

忆母校,最忆是吾师

 

1986级俄语班校友 黄玫

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党总支书记

 

今年9月,是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90周年华诞,接到建刚院长写回忆散文的任务,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1986年入学,90年毕业,今年也是毕业30周年的纪念年份。四年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30年来,不知有多少次,梦回校园。林荫道两侧枝叶相交的梧桐,外文楼侧门外怒放的丁香,教学楼和宿舍楼之间的小桥流水,校门外神秘而令人生畏的教堂……这些都是我梦中常常出现的景物。在山东大学外文学院这块福地,我打下了学业坚实的基础,找到了未来事业的方向,也收获了相伴终生的友情和爱情。但是这段大学生活对我的人生产生最大影响的,是我亲爱的老师们。他们不仅在专业上传道解惑,也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仁爱之心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忆母校,最忆是吾师。

我们一年级的精读课由丛亚平老师和张爱民老师教授。当时丛老师刚刚从俄罗斯进修回来,纯正流利的俄语、美丽干练的气质,用现在的话来说,绝对是女神级别,让我们这些小女生都心生仰慕;记忆中张爱民老师是在孕期,气质温婉,认真严谨,讲话时总是眉眼弯弯,未语先笑,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后来在我也当了俄语教师后,与丛老师一直保持着联系,也在各种研讨会上与老师相聚。丛老师始终关心着我的成长,在我人生的各个阶段都给了我具体入微的建议,令我受益终身。

叶瑞安老师、张永全老师和张泰康老师是我们高年级时的任课老师。这三位老师都来自当时的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我工作的学校),不记得之前与哪位老师聊到这方面的情况,记忆中是讲到当时山东大学俄语专业需要老师,几位老师(还有一些我不太熟悉、年纪更长一些的老教师)二话不说,服从国家安排,扛着铺盖卷就从北京来到了山东,从此在山东大学扎下根来。

叶老师是广东人,印尼华侨,儒雅平和。俄语的语音语调非常纯正,后来一度曾在苏联国际广播电台担任专家。他为我们上课时,带领我们学习一本当时还是原版。后来才由外研社出版的教材,叫作《苏联国情》。教材包括文字材料和视频材料,视频都是从苏联电视台播出的影片中挑选、剪接、编辑而成的,包括反映苏联历史、地理、文化、艺术、风土人情以及名人介绍等纪录片,还有故事片。教材的画面生动、内容丰富、语言实用,把学习语言和学习知识紧密结合起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国情知识掌握语言。现在回忆起来,这本教材和叶老师的这门课对我们在提高阶段俄语水平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记得叶老师在课余时间给我们放映过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可惜当时俄语水平有限,艺术欣赏能力也不足,没有认真观看。毕业后这30年间,也借出差的机会去探望过叶老师,每次与叶老师见面交谈,都有如沐春风之感。2011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俄语学院70周年校庆和院庆时,约叶老师写回忆录,叶老师欣然应允,文章收录在《风雨历程》一书中。

张永全老师是我高年级翻译课的老师,也是我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当年上学时,与张老师交往并不多,只是对他的认真严谨印象深刻。但张老师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是巨大的。90年本科毕业时,对未来一片茫然,当时就业还处于由国家分配向自主择业过渡的状态,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找工作。当时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到学校来挑人,我先生,即当时的男友被选中,进北京便成了我找工作的唯一条件。记得我们在就业意向表上将就业地点双双填成北京的时候,当时的辅导员说,这是没有一点可能性的,我内心也十分惶恐不安。这时,张老师建议我报考北京学校的研究生,并且向我推荐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我此后的人生便与北外联在了一起。当我也走上俄语教学研究和翻译之路后,张老师始终关心着我的发展。2003年我的第一部独立译著《见证人》出版,我自己都没有想到要寄给老师,可是出版没多久,就收到了张老师寄来的长信,信里对我的翻译给予了热情洋溢的鼓励,同时指出了一处他认为翻译不够清楚的地方,而那正是我其实没有理解透彻,最后按照字面意义译过去的地方。几十万字的作品,老师竟逐字阅读,而他指出的问题令我警醒,从此后在翻译过程中,我再不敢对自己放松要求。每次出差到济南,我都会去张老师家中探望,聆听老师的教诲。200910月,我去济南外校开会时去看望张老师,老师身体非常不好,仍然坐在轮椅上与我聊了一会儿,我当时心里非常难受,好像预感到即将到来的永别,张老师家身后的防盗门关起的那一瞬,我忍不住泪水流了下来,没有马上打车回酒店,一个人在街上走了很久。

张泰康老师教我们的时间不长,我记得他给我们上过一门课,是叫作“语法修辞”,使用的是复印的原版教材。当时感觉难度非常大,硬着头皮啃下来,当然收获也是极丰的。还有一位胡德麟老师,给我们上文学选读,带我们读文学作品,原著中的生词非常之多,而胡老师上课又喜欢提问我们朗读,好像尤其喜欢提问我。每次读得磕磕绊绊时,就会非常灰心,觉得俄语太难学了,又担心被老师批评。为了上课被提问时不至于太难看,我也下了些死功夫,查生词,看译本,对俄罗斯文学的兴趣也从此生发,并成了我今后一辈子努力研究的方向。教过我们的老师还有王友玉老师,沈灿星老师,郑祚琛老师,周振美老师,李一新老师,没教过我们,但给我们做过讲座的有李之基老师和王继思老师。外院的老师们无一例外都是善良、敬业,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护和关照。不记得后来是哪位老师谈起我们当年就业情况时对我说,当时他们都为我们打算好了,如果我们俩找不到工作,就把我留到系里,把我先生留到公外教研室,后来我们顺利到了北京,就没有提起。师恩如海,何以为报!

回忆大学时代,还有一位亦师亦友的恩师必须提及,他就是我们大一和大二两年的辅导员苏蔚晴老师。我们入校那年,苏老师刚刚毕业,留校做我们的辅导员,高大、帅气、阳光、成熟、稳重,这大概是所有学生当年对苏老师的印象。苏老师做辅导员的时候与我们仅有工作的接触,没想到不当我们辅导员后,却有了更多接触的机会。我先生和几个男同学与苏老师相处极好,经常到苏老师家里混吃混喝,谈恋爱后,我也尾随成了其中一员。当时苏老师一家三口住在老校大门外的教工宿舍,条件十分艰苦。多年后,苏老师转行离开学校,工作的原因经常来北京,我们也经常能在京小聚畅聊。苏老师聪明睿智,又为人随和不张扬,处事大方得体,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17岁到21岁,我在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四年,是人生中最美的时光,也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学校优良的学风、老师们优秀的人格,都如无声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灵,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们的人生观。如今我也成了教师,也有了很多自己的学生,我也像我的老师们一样,不仅把我的知识倾囊相授,也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他们,也如我的老师们一样,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只希望他们成为国之栋梁,也成就自己的幸福人生。

感恩学院。吾爱吾师。

2020811日,于北京

 

上一条:【校友回忆篇】2014年山大日记文选(魏礼庆) 下一条:【校友回忆篇】致母校院庆(赵秀凤)

关闭

Copyright © 2018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handong University.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网站管理]  [办公信息登录]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洪家楼5号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邮编:250100  电话:+86-531-88377017  传真:88378210